向淺薄生活說不! 培養深度工作力
2022年7月27日

自1980年起,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每年都會安排兩次「沉思周」,隱居山林廣泛閱讀;撰寫《哈里波特》大結局期間,J.K羅琳選擇搬往五星級酒店豪華套房,每晚房價高達1000美元;收到寫書邀約後,創業家Peter Shankman訂了來往東京的機票,利用機上短短30小時完成草稿。為何這些名人不惜代價營造「閉關」環境?原來與深度工作力(Deep work)有關。

撰文:程惜舒

表面看來,深度工作力「一字咁淺」,意思是在專注狀態下工作,將認知能力推往極限,創造新價值及改進個人技術,現實中卻知易行難。今時今日,愈來愈多人花費大量時間回覆電郵、開會、處理例行公事,下班後又忙着瀏覽社交媒體,沉醉於唾手可得的免費資訊及娛樂,無意中失去深層思考的時間。

科技是雙面刃。回望工業經濟年代,大部分人受僱控制機械,加上工作性質單一,即使欠缺深度工作力亦無大礙,但隨着電腦取代簡單而重複的工作,科技進步更逐漸拉近人機差距,唯有各個領域最出類拔萃的人,才能在這場贏家全拿的殘酷比賽勝出。

率先創造深度工作力一詞的卡爾.紐波特(Cal Newport)便是成功例子。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時期,他受到一位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年輕教授影響,自此培養出專注於艱澀事物的能力,畢業後短短十年,已出版4本書及多篇論文,獲得博士學位並成為喬治城大學終身教授。更意外是,這位多產人士並非採用「996」工作制,而是每日準時6點前下班,照常放假。

之所以遙遙領先同齡人,歸功於極度專注。為了隔絕外界雜訊,他無所不用其極,既沒有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帳戶,也不在個人網站提供電郵,甚至直到2012年才購買人生第一部智能電話,盡量避免網絡活動,集中精神創造高價值的成果。

知識年代「食腦」更吃香

對新一代數碼原住民來說,以上舉動可謂天方夜譚。作者指出,現今主流職場提倡連線文化,期望員工迅速閱讀及回覆電郵、定期開會,把行事曆切得支離破碎,驟眼看是大忙人,實質充斥淺薄工作,無法創造新價值。這種「以忙碌代表生產力」的想法,儼然倒退至工業時代,容易淪為「低等勤奮」。

麥肯錫公司曾在2012年發表一份調查,發現知識勞工花費超過六成的工作時間在電腦和上網,其中三成工作時間用於電郵和 WhatsApp。隨着現今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,相信員工每天受到的干擾有過之而無不及,多工作所導致的「注意力殘留」效應,嚴重影響工作表現。

「經常處在慌亂的淺薄狀態,很可能永久減損深度工作的能力。」踏入知識經濟年代,作者發現大多數人依然沿用舊觀念,渴望用時間換取勞力,而非用時間提升腦力。若要在新時代突圍而出,他認為這群人必須快速掌握專業技術,以及具備高水準的生產能力,背後正正需要專心致志。

從神經學角度看,深度工作使人更快樂。他引用科學作家葛拉格的理論,指出當你長時間投入深度工作,不但有助建立個人心智世界,提升生活意義及滿足感,更可避免留意四周不愉快的小事,因而消耗樂觀情緒。

正如心理學暢銷經典《心流》提及,令人感到最美好的時刻,經常發生於一個人遇到挑戰現有能力的事,並專注發揮身體或心智極限之時。身處這種狀態,我們將忘記時間及飢餓,猶如進入「自動運轉」的模式,從中獲得喜悅。

與其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

談到深度工作眾多好處,到底如何實踐?由於篇幅有限,筆者從中挑選出三個較有趣的策略,重點解說:

首先是製造工作儀式感。儀式感屬於強烈的自我暗示,通常有一連串重複而固定的象徵式動作,從而快速提升自身專注力、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。有研究發現,做任何高壓工作前,可以透過儀式獲得紓緩焦慮的效果。

雖然工作儀式沒有明確定義,但作者建議,最好指定一個可以深度工作的地點,並訂下具體工作時間;過程需要有規範,例如禁止使用網絡,或者設定每段時間要寫的字數,保持專注;工作前必須確保大腦獲得足夠支持,比如飲咖啡或吃提神食物,維持精力。

其次是安排分心時間。人類天生容易分心,科技只不過助長這種天性,就算間中安排「數位排毒」,其餘時間依舊拚命吸收網上資訊,無助消滅大腦對不同刺激的欲望。因此,與其刻意安排專注時間,倒不如每日主動安排分心時間,其餘時間禁止上網。

試想想,每當你排隊等候,即使時間短暫,是否迫不及待拿出手機查看?作者指出,這種一旦感到無聊,便立即投身網絡世界的行為,正是減損專注力的元兇,讓你更難容忍缺乏新鮮感。事先安排禁止使用網絡的時段,重點在於減少屈服分心的次數,從而訓練心智肌肉。

題外話,現時不少手機設有「專注模式」功能,容許用家設定工作、睡眠、駕駛時,能夠接收的訊息,有助減少日常生活干擾;另外,部分手機也有「摘要排程」功能,用作收集不重要的通知,直到特定時間才一次過出現。

最後是適時懶惰。身處「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」的香港,打工仔莫說有充足休息,不用OT已是福氣,但多項研究指出,適時讓大腦休息、停止思考,反而有助無意識下整理難題,以及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。

歸根究柢,個人意志力始終有限。作者表示,只要跟隨書中策略,審慎安排行程,日間理應達到深度工作的極限,就算勉強安排晚上工作,很大機會只屬於低價值的淺薄工作,堅持OT亦無濟於事。相反,他主張每天下班後,嚴禁處理與工作相關事項,認為只會阻礙休息。

「人心愈紛擾,專注產出的威力愈驚人。」當然,深度工作不代表完全拋棄網絡,即使是作者本人,亦有定期在部落格發文,向全球讀者分享想法,關鍵在於如何控制上網時間及選用平台,而非被動接收演算法提供的資訊,白白浪費寶貴時間。如果你經常覺得時光飛逝,整天忙碌卻沒有取得有意義成果,不妨多多參考這本書的其他建議,學習向淺薄生活說不!

——節錄自7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